极端和狂热是通向灾难的路标 | 袁伟时
极端和狂热是通向灾难的路标
人是有思想的动物。因观念错误而误入歧途是最可怕的。说到观念,我们最常犯的两个错误就是:把聪明当作智慧,把文化等同于文明。
袁伟时老师在《迟到的文明》书中写到:“文化”这个词太笼统了。空泛地争论高低、优劣,而且掺进国家、民族平等这一类最易挑动感情的因素,不利于冷静的考虑问题。应该把问题具体化。
告别“莫名其妙的文化优越论”
传统文化是应该珍视的历史积淀。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成就和缺失,应该在自由交流中自然演变。肆意摧毁传统或顽固拒变甚至强加于人都是深重的灾难。
自1840年以来,中国在历次对外战争中均以失败告终,但是奇怪的是国人始终有很深的文化优越感。
从“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”,到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,始终放不下身段。如同阿Q,尽管很落没,受尽了曲辱,总以我祖上如何荣耀,聊以自慰。
袁伟时
其实,蕴藏其中的文化心理依然是天朝心态。不过,时代变迁,表达方式更现代化了。
最时髦的说法是:“文化是多元的,类型不同,各有千秋,无所谓先进与落后。”
言下之意是:我行我素,学习现代文化就免了吧!胆子更大的则扬言:现有人文学科、社会学科的基本概念,出自洋人,包藏祸心,必须重新审查和界定。
厘清是非,必须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有所了解。20世纪人类最大的灾难来自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和各种专制主义。
二战前后,吸取教训,预防瘟疫,各国学者和政府代表联手制定现代文明不可逾越的规则——联合国的三个关于人的基本权利的文件。
这三个文件是公认的现代文化结晶和必须遵循的行动准则。现代文化从此固化为国际规则和不容侵犯的现代人类的共同价值。
现代文化和前现代文化的分水岭在此!困扰人们多年的文化争论终结了。价值观,社会和政府的运行准则,无一不应以它为准则重新审视。
文学艺术,风俗习惯,传统科技,不同国家或民族异彩纷陈。但全球化洪流顺之则生,逆之则亡;基本制度、基本规则何来此疆彼域?
以民族差异掩盖文化的时代性和本国的落后,愚不可及。
学术文化不应意识形态化
儒学,作为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,它蕴含着许多珍宝。但同一切传统文化一样,它也有黑暗面;其中之一是把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化。
从独尊儒学开始,对孔孟及其著作任何非议,都属罪大恶极的“非圣无法”!而皇帝就是判官,稍有不慎,犯下“大不敬罪”,不但自己掉脑袋,还可能株连九族!
几经革命风暴,这个传统竟然披着“革命”、“民族”外衣潜滋暗长,甚至变本加厉。有些人成了不能批评、只能顶礼膜拜的神人;敢于怀疑或否定,罪不容诛!
痛定思痛,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深信:现代社会人人生而平等,生而自由,财产权是生命和自由的基础。
法治和民主,则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最好制度和现代社会运行的枢纽。
现在,花样翻新了,有人冀图将所谓“国学”——汉族的传统文化国教化。
老子
首先,现代政治的必要基础是每个人生下来就应该具有的权利,这些权利体现在不受侵犯的私人空间和足够的公共空间。
这些空间都是靠伸张公民权利一步一步生长出来的。
其次,各种文化都可能是扩展公民权利的助力,至于儒学是不是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现代化,这个问题有待探讨。
各种文化的小传统(风俗习惯等等)通常比较复杂,它需要的是自然传承、自由选择,除了有损人身尊严、生命和安全的陋习(如一夫多妻制,沉潭等等),无须政府干预。
有些儒教信徒寄希望于家族。可是,他们忘记了中国公民个人权利的生长,除了反抗专制统治者的侵犯,还要冲破家族宗法关系的束缚。
包括家族在内的旧传统,总会在社会生活中留下自己的印记,但只有注入现代公民权利的理念,这些遗存才会发挥正面作用。
即使被知识阶层念叨了几千年的传统伦理道德,如要继续生存,也无法逃脱这场现代化的洗礼。
而在文化的大传统(精英文化)而言,以等级、服从和人治(圣贤语录)为特征的儒学,整体上与现代化不搭界。
古代先贤的所谓民本思想,也只是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
孔子
当下某些国学大师,尽管靠“论语”名扬四海,但其知识和文化素养能否与前人比肩,尚有不少疑问;加上全球化加速,知识海量增长,网络信息交流便捷,如果夜郎自大,难免成为世人笑柄。
儒学与老庄、佛学等及中国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。这是精神家园,而不是指向未来的路标,更不应是排斥外来文化的障碍。
不管论者主观动机如何,任意拔高儒学,用非其所,客观效果只能是锻造新的意识形态枷锁。他们的思想死结在于挑战两个常识:
1:各种文化一律平等。
辛亥革命以后,儒学丧失特权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进步。
同一切文化一样,儒学只能在自由交流中让公民自由选择。现代国家,文化倾向的选择是公民的私权,任何强制,都是对公民权利和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的侵犯。
2:公民一律平等。
某些儒教徒鼓吹他们享有特权(如自封大儒就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否决权),是侵犯公民平等权的思潮。
与这些文人不同,不少学者长期沉潜研究中国传统文化,他们不但在学术上卓有成就,而且大都对中西文化的得失持论客观和比较全面。
应该为这些大儒们和书生鼓掌,他们是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极。
转型期,不要忘记冷静观世,耿直做人
对知识人说来,面对复杂情景的选择至关重要;新旧纠缠,风浪迭至,是转型社会常见的景色。
察世观变,最需高瞻远瞩,看到复杂局势的方方面面。极端和狂热是通向灾难的路标。肃杀冰凉中有橙黄橘绿!
转型期最忌偏执;必须拒绝极端,拒绝与极端共生的绝望和接踵而至的铤而走险!
为人处世,应该独立,豁达,包容。人,应该有自己的品格和情操,现代人,个个有自己的尊严。
斗争哲学以摧毁别人为乐,社会为之破碎,学术文化凋零。文革后重建学术,恢复文化,正直的学者都致力扫除两大障碍:
1:不讲学术规范,混淆学术与宣传,以不符合领导意志为罪。
2:藐视人的独立、平等、尊严。
学术世界没国王,观点不同不是敌人。压制、攻讦是昨天的噩梦。但愿梦魇不再,自由探讨和争辩的新风吹拂神州。
人类早已进入现代文明,但东方大国却屡屡迟到?对于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,如何拥抱现代文明?袁伟时老师这本《迟到的文明》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多年思考与回答。
袁伟时先生虽已耄耋之年,但仍坚持在公共问题上频频发声,捍卫真相和文明价值。这本《迟到的文明》出版被“迟到”,出版后又很快绝版,这里尚有少量绝版书供阅读收藏。
延伸阅读: